温欣姐姐,我可以这样叫你吧,一直很喜欢温欣课堂。但没想到有一天我也会来求助。
本期求助:我有个可爱的女儿叫小鱼,刚满3岁,非常懂事。但我总觉得这孩子哪里不对劲,可具体的我也说不上来。
比如有一天小鱼晚上做梦一直哭,我问她怎么了,她说我梦到妈妈不要我了。我心疼地把小鱼抱到怀里,说妈妈怎么会不要你呢!小鱼说奶奶对她讲:”你是在垃圾桶捡的,如果不听话,爸爸妈妈就不要你了。”
还有一次,小鱼兴冲冲地拿她做的模型给我和老公看。老公是个典型的理工直男,直接就说她这里没做对,那里搭错了,还说乐乐做得比她好多了,“你看看,你做的那是什么!”乐乐是小鱼堂哥,老公对我生的是女儿很失望,所以他平时对乐乐特别好。
其实我对婚姻是不满意的,有时候想离婚,但为了孩子一直忍着,有时候小鱼看着我哭,我会忍不住跟她说:“妈妈都是为了你才忍你爸爸,你一定要懂事啊!”
我不知道是不是这些话对小鱼造成了一些影响,我只知道她确实很懂事,不像别的小朋友调皮,她总是乖乖的、怯生生的,胆子也小。
温医生,我是不是过分敏感了,孩子是垃圾桶捡的这些话,其实大多数父母都会这样讲,我们不照样好好地长大了?有时候和老公沟通,让他不要总拿小鱼和乐乐做比较,老公说这样是为小鱼好,爱她所以才要更严厉。但我们该怎么把握这个分寸呢?
温欣课堂
1.在我们的传统教育里面,认为我是为孩子好,所以不需要讲究说话方式,但实际上孩子在语言暴力中受到的伤害,并不逊于身体的暴力,甚至绝大多数成年人和父母关系紧张,都是因为年少时父母的语言暴力造成的。
2.父母的语言暴力有几种类型:
①贬低型:“你是个废物”“什么都做不好”“你真没用”“我就知道你肯定不行”;
②比较型:“某某比你好多了”“别人怎么可以,你为什么做不到”“你又垫底,哥哥就比你厉害”;
③威胁型:“再不听话妈妈就不要你了”“不听话,就不给你吃饭”;
④还有一种软暴力型,“杀伤力”也很强:“妈妈都是为了你”“你是妈妈唯一的希望”“你一定要懂事,你一定要争气”……
3.长期处在语言暴力下的小孩,被父母粗暴地贴了“你不行”“你不够好”“你要懂事”这类标签,这些会变成他对自己的评价,变得自卑懦弱或者压抑自己的天性。而“批评的妈妈”会一直在他心里,哪怕他将来长大了,离开了父母独立生活,“批评的妈妈”会伴随着他,时时刻刻提醒着他不值得更好的生活和更好的人。
4.为什么我们喜欢批评否定孩子呢?
第一:因为我们是这样成长的,父母就这样对待我们,所以沿用了这种教育模式,而小朋友将来也会继承我们的模式,代代相传。
第二:传统教育观念,长期以来我们一直秉持着“骄傲使人落后,谦逊使人进步”“棍棒底下出孝子”这类教育理念,生怕孩子骄傲了,总要时不时敲打孩子。
第三:这样的父母骨子里并没有把孩子当成独立的个体来尊重,觉得孩子是自己的,打骂都可以。
温欣支招
1. 学会和孩子好好说话
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,如果生气发火了,要告诉孩子原因,哪里做错了,和她一起商量以后我们怎么改进,让孩子感受到被尊重。
2. 用孩子的语境说话
孩子天生就会把东西到处乱放,天生就调皮爱玩,这些都是孩子的天性。“不准”“不要”这些都是成年人的语言习惯。对孩子的问题,可以用他们习惯的语境来回应。例如我一个好朋友的女儿跟他爸爸说:“爸爸你这么大声说话是不是不爱妈妈了?是不是不要我们了?”她爸爸这样回的,“你平时也和爸爸大声说话,是不是不爱爸爸呢?”她想了想,觉得不是,于是能坦然接受父母偶尔会吵架,但并不是不爱她这件事。
3. 接纳彼此的“不完美”
最近朋友圈有一篇刷屏的文章《我的学渣儿子,妈妈相信,你是来报恩的》讲的就是一个妈妈作为985的硕士,接纳自己的孩子怎么都学不好这件事。这就是真实的你我,作为父母我们“不完美”,孩子也“不完美”,这才是真实的生活。接纳彼此的不完美,接纳平凡,在不完美中学会自洽*,这才是我们一生都要和孩子去学习的课。
*自洽:简单地说就是按照自身的逻辑推演的话,自己可以证明自己至少不是矛盾或者错误的。